郎咸平
我们现在来分析格林柯尔这个案例。
去年7月,我在上海复旦大学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讲的是顾雏军的格林柯尔,这个案例的重要性在于激起了全国产权改革的大讨论。
现在我们的一些企业家不得了,出门坐奔驰,前呼后拥,经不起任何批评。你是一个上市公司,接受媒体、股民的质疑是应该的。我们这些企业家是怎么做的呢?你敢批评我,我就告你,和你打官司,让你倾家荡产。各位知道,我对TCL的李东生和海尔的张瑞敏,只讲过一次话,没有讲第二次,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没有必要穷追猛打,但我和顾雏军拼得是你死我活,我倒要看看谁先垮台,谁先坐牢,从目前的情况看,应该是他而不是我。
2001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20名。刚开始的时候,顾雏军还比较谦虚、低调,随着他骗的钱越来越多,他开始对北京的各个研究机构,以企业赞助的名义捐钱,名义上是作研究,实际上是收买这些研究机构,到了2004年果然派上了用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产权改革大讨论。
媒体对顾雏军有一些质疑,第一,顾雏军收购企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他到底是做产业整合还是资本运作?第三,科龙、美菱真的盈利了吗?第四,顾雏军真的有汽车情结吗?
我们先看看顾雏军的背景。顾雏军1959年5月5日出生,曾经上山下乡,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上山下乡的人多了,就他拿这个经历吹牛。我还当过兵呢,而且在中国那么多的人中,胆敢和解放军对抗的人很少,我和哪位林连长——林毅夫就是其中的两个人。林毅夫在我当兵的时候,抱着两个篮球游泳游到了对岸,现在成了北大的教授,我没有游过去。林毅夫游过去后,我们这些军官马上接到司令部的命令,从上尉以下的下级军官,他是上尉,我是少尉,一律不准买篮球,难怪我不会打篮球,因为我没有这个机会。顾雏军在1989年提出了一个“顾氏热力循环理论”,当然是错的,1997年光荣地回到社会主义国家来创业,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购风暴。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上市公司)。
顾雏军到底投资了多少钱呢?根据资料,顾雏军注册了四家公司,顺德格林柯尔、扬州格林柯尔、安徽格林柯尔和江西格林柯尔,注册资本共计23个亿。顾雏军收购科龙、美菱、亚星和襄轴,投资南昌工业园、安徽格林柯尔,共花了41个亿,除了从香港股市套现的3亿港币外,他还有38个亿的巨大缺口。对于一个归国的企业家,他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的钱?对于媒体的质疑,顾雏军说,“我的钱有国际背景”,“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我用的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
为什么会受到质疑呢?因为这些钱来历不明。根据证监会和我的披露,顾雏军是从上市公司中拿出钱放到自己的私人公司,然后用私人公司的名义投资,控制所有股权。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个人参考试阅,我们尊重自知识产权,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及时告知,本站会随时删除侵权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