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医疗改革的看法
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
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但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当地卫生管理部门的责任介入。可以说,正是在政府责任这一点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但是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摆在我们面前铁的事实与医改初衷大相庭径,留给人们深思的是一连串的问号。
目前乡镇医院功能错位,就连乡镇医院负责人(院长)也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医院是干什么的。医改前的乡镇卫生院,其服务对象是病人,为患者救死扶伤、以医养生,视病人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服务态度热情细致,接诊不分昼夜,非常积极,全体员工动力十足,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而医改后,乡镇医院职工再也不把病人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当做亲人对待。那是因为医改后,人员工资全部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国家成了乡镇医院的衣食父母。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只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去做,作好卫生保健资料,应付上级检查验收合格,无论你接诊不接诊病人,接诊多少病人,医院都可以获得上级巨额的财政补贴。所以才会出现医生接诊与不接诊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一点动力,缺乏积极性。乡镇医院医生缺乏动力,不愿意接诊病人、能推诿就推诿,能躲避就躲避,反正工资绩效都一样。这样以来农民患者看病大部分涌到县级医院,还有一小部分到市级医院,造成县级医院人满为患,医院资源紧张,很难保证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百姓为了看病,就不得不找关系、请客、送红包,否则就很难顺利就诊。由此可见,摆在百姓面前的依然是看病难。
现在病人到公立医院看病,必须先请客送礼,否则服务质量、接诊的时间就很难保证。为了看病,防止医生推诿,患者不得不请客送“红包”。而民营医院就不存在请客送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民营医院,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主动的接诊病人,想方设法的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主动的去想患者之所想,用勤劳的双手来养活自己。而公立医院就是“有娘的孩子”——有吃有喝,有人保护,干不干都衣食无忧。可见医疗管理体制不改,腐败就不可能铲除,同时国家耗费巨资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就很难实现。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个人参考试阅,我们尊重自知识产权,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及时告知,本站会随时删除侵权文档。
|